“响鼓”还须“重锤”敲
“响鼓要用重锤”,意思是响度很大的鼓,需要用重锤敲击,才能发出更亮的响声。干部到底是“好鼓”“响鼓”还是“哑鼓”“闷鼓”,一方面是由干部先天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需要组织培养。要想让“鼓”敲得响,不仅要有“识鼓”的慧眼,更要有“锤鼓”的决心,须常敲、重敲,把干部的好作风、真本事敲出来,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作风过硬、本领高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敲鼓”不能时断时续、毫无节奏,如果方法不对、力度不到就会敲不响,必须找准时机、把握力度,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亦是如此。现实中,有的单位对于党员干部的小错误往往不予理睬,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无伤大雅没必要锱铢必较,这种行为看似是种保护,实则是包庇纵容,会在无形之中助长贪欲邪念、歪风邪气。有的单位认为把小错误、小问题摆上桌面有点“小题大作”,“抹不开面子”,弄不好会伤了同事和气。殊不知,大祸往往肇始于小错。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人易,察己难。很多问题他人能够一眼看破,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来说可能是“睫在眼前却不见”。纵观那些被通报查处的官员,从思想滑坡到行为失范都是有苗头、有征兆的,都是从小节小错逐步发展的。针尖大的窟窿能透斗大的风。如果对于党员干部的小过错、小问题视若无睹、习以为常,没有及时“亡羊补牢”,久而久之,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会沦为“大塌方”,到那时便“为时已晚”。
要在思想淬炼上下“重锤”。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作风方面出现了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各级党组织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培塑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
要在监督管理上下“重锤”。各级党组织要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体检员”和“成长护航员”,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织密制度罅隙,紧盯党员干部的工作圈、朋友圈、社交圈,既要察看其平常表现,更要关注其反常表现,对于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敢于捅破“窗户纸”,敢唱“黑脸”真批评,及早介入、及时挽救,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免酿成大祸;对于屡教不改、冥顽不灵的要敢于动真碰硬、严肃处置。
要在能力提升上下“重锤”。“软肩膀挑不起重担子”,当前,我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亟需大量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闯将”“干将”,只有把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放在项目协调、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中多实践、多历练,练就出扛事、担事、干事的“铁肩膀”“宽肩膀”,方能挑起时代的重担、民族的重担。
要在抓常抓长上下“重锤”。抓作风不是避风头,一些“沉疴”“顽疾”抓得紧了就收手,抓得松了就露头,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严”到底。各级党组织要时刻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韧与执着,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政治敏锐和“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雷霆手段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形成有力震慑,让干部在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中炼作风、受触动、长本事,从而达到“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