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须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清欢”中的“清”即清淡、清雅、清新,“欢”则代表兴趣、乐趣,意思就是人间最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生活中,有些人为了片刻的刺激,往往会选择“重油”“重盐”“重辣”的“够味”人生,等到身体抱恙时才意识到“清淡生活”的重要性,于党员干部而言,唯有保持清淡质朴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方能品得人生的“至味”。
“清欢”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强身健体,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怡情养性,可以陶冶情操,长期在“清欢”中沐浴熏陶,党员干部的头脑会更加清晰、身体会愈发强壮、精神会日益富足、思维会更加开阔,对党员干部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兴趣是生活的调味品,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为生活添彩增色,也可以帮助党员干部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物,以种种清雅的喜好标榜自我,通过各种志趣来体察人生百态、充盈精神世界:周敦颐痴莲、爱莲,欣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陶渊明喜爱菊花,独爱其“不畏秋寒、高雅傲霜”的气节;苏东坡嗜砚成痴,钟情于其“质小任重”“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的特质。事实上,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兴趣爱好和这些人的性格秉性不无关联,可以说,兴趣爱好是个体在道德、素养、价值观上的投射,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其打磨心性、提升技能、提升自信,其人生之路也会因此而越来越宽广。
兴趣亦是生活的老师,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培养人、塑造人。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历史和哲学书籍,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游泳、书法、诗词和戏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爱好读书,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会坚持学习,读报听广播也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每天坚持收听新闻联播和国际新闻,时时保持对外界的关注……这些兴趣爱好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决策和生活方式。
不良的嗜好会令人意志消沉、玩物丧志。反观那些落马的官员,有的为追求刺激和挑战,频繁参与赌博,最终嗜赌成性,赌上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遇事喜欢求签问卜,从封建迷信里寻找精神寄托;有的贪恋酒色财气,在推杯换盏中犯了糊涂,在追名逐利中迷了心智……这些人本可以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却被不良嗜好绊住了脚,让人在惊叹之余不免扼腕叹息。深剖其根源皆是由于精神上的空虚与迷茫。
《道德经》中有言:“心为物役,道所不载”。一个人的心如果被欲望贪念所裹挟,心灵就不再纯净、纯粹。《淮南子·原道训》中写道:“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很多祸事都是从不良的“小兴趣”“小爱好”开始的,作为党员干部须深知“咎莫大于欲得”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从思想上筑牢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防线,追求清淡质朴的生活,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低级、庸俗趣味和不良嗜好,清心寡欲、清正廉洁、清而有为,方知人间“至味”便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