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干部工作  > 正文
绥德县培育党员“领头雁” 乡村振兴有奔头
时间:2021-09-10来源:榆林党建作者:杨磊点击次数:94
[ 文字放大文字缩小 ]

近年来,绥德县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涌现出一批农村党员致富“领头雁”,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

精挑细选——为乡村振兴配好“领头雁”

马德今年只有27岁,大学毕业后,他从大城市回到家乡马家川村,投身新型养猪产业,因为肯学习,加上县上有关部门和镇村的支持,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在去年村级换届中,马德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兼主任。

“生于斯长于斯,我愿意用我所掌握的技术,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创业,一起走上致富路!”马德说。在发展养殖产业的同时,马德不仅给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还高价收购村民玉米作为猪饲料,无偿给村民提供猪粪搞种植产业。现在,村民们几乎全部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并将养猪生意做成了全镇的金字招牌。

现在,马德越来越有信心,他计划继续扩大养猪规模,同时开展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管理,种养结合,拓展蔬菜大棚项目,鼓励村民一起投资入股,在赚取工资的同时获利分红,带领全村一起发大财,创大业!

“在外面工作体面,但我觉得在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回到家乡创业,我的价值会更大!”马德意志坚定地说。

去年以来,全县村级换届过程中,绥德县委组织部在抓早、抓细、抓实上出实招、下功夫,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搞平衡照顾的旧观念,树立凭实绩用人的新观念,真正做到“人才上去,庸才下来”,一批年轻有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干部队伍。

目前,全县已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78名,其中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占比33%,返乡大学生占比31%,退役军人占比5%,其他占31%。对后备力量按照村干部标准进行严格管理,坚持每年对后备力量进行综合研判,动态调整补充。

精致打磨——为乡村振兴育好“领头雁”

为了让村干部和党员真正发挥带头作用,绥德县立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工作面临的实际需求,分层分级开展培训,多维度满足后备力量知识技能需要。村级在参与日常事务中教授工作方法,镇级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质量方面抓提升,县级通过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分阶段举办村级后备力量学历教育提升班,进一步提高后备力量大龄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目前,已累计培训两期62人次。

20年前,白海军从外地回到家乡绥德县白家硷镇白家硷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因为有文化,加上好学好钻研,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土专家”。2009年后,他开始种植从东北引进的香瓜,第一年便获得成功,收入更是比种蔬菜翻了一番。

为了继续扩大香瓜种植,白海军成了白家硷村香瓜的“代言人”,不仅给种植户传授技术,而且还为种植户寻找销路,他的大棚已成为绥德县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定点基地。目前,香瓜种植已经扩散到绥德县其他乡镇和榆林、西安、山西、宁夏等地,并聘请白家硷镇的种植户为技术员。如今,仅香瓜和吊瓜种植,每年就为白家硷镇农民增收千万元以上。

今年白家硷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白海军当选为支部委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带动大家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白海军说。

精准激励——为乡村振兴用好“领头雁”

王宏垒是一名80后,常年在外承包建筑、水利工程,2018年回到家乡绥德县田庄镇延家沟村,经镇村邀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他先后为村里修起了通村水泥路和村党群服务中心,将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产业建设作为村里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成为田庄镇“三变”改革的样板。

像王宏垒这样的外乡创业能人,绥德县高度重视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在村级换届中,县、镇、村三级采取多种办法,吸引农村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知识人才、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利用他们的才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农村发展的路子。

绥德县薛家峁镇石家沟村的石红星在府谷县经商,一家人生活富裕,2014年经镇村邀请回乡创业,承包几百亩坝地搞种养殖产业,并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后担任石家沟村副主任。他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带动石家沟村、慕家沟村、团结沟村三个村子4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石红星还积极组织参加志愿活动,在防疫、捐款、代购等方面为村民服务。在石家沟村,石红星真正成了明星,先后获得薛家峁镇“返乡创业”好人称号和绥德县“诚实守信”好人称号。

“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靠的就是人才!”绥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钱建雄说,“要对农村有致富经验的‘能手’、富民强村本领的‘强人’、有学历的知识分子、有经商头脑的‘外向型’人才作为村干部后备力量进行培养,优秀的要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而且要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三农’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