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木市以“红色党建引领、发展绿色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为思路,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让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和经营主体在利益联结机制的带动下,结成市场化经营的“集成模块”,实现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就业、脱贫。
嵌入资金,做强集体经济
西沟街道以“兴产业、壮集体、促脱贫、求发展”为抓手,通过“政府+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区工厂+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创业+就业+脱贫”的新路子。在街道党工委的扶持下,贫困户郭卡卡靠着自己加工扫帚的手艺,申请金融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发展扫帚手工作坊,当年实现家庭纯收入4万多元。随着扫帚加手工作坊的不断发展,政府注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扩建后的“社区工厂”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运行管理,实行计件量化工资制,组织培训周边贫困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优先录用本村贫困户就业。预计年生产扫帚、拖把15万把,贫困劳动力每人每月可实现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可实现年收入100万元以上。
嵌入品牌,强化利益联结
中鸡镇纳林采当村依托水资源优势建设纯净水厂,与长青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神牛农业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将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驴肉、羊肉、纯净水等)通过实体连锁店与网上平台进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该村“两委”深入调研,决定利用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共流转土地近7000亩,每年为村民增加土地租金近百万元;引进市上知名企业,根据企业盈利情况进行分红,村集体实行保底分红加土地租赁制度;通过集体光伏扶贫项目,对全村建档立卡19户贫困户和全镇10个村的在册贫困户共50户83人进行直接补助帮扶。
嵌入产业,实现三产融合
大柳塔镇生油村党支部利用有限的土地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整合生产要素和发展要素,抱团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及瓜果观光采摘业,组建成立了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投资总计1700万元,形成了“一村一策”“一组一业”的良好发展格局。油房梁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500平米驴圈,400平米草棚及附属设施;楼界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鸡舍130平米、鱼塘30亩,投放各种鱼苗7.8吨;梁界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樱桃大棚30座,葡萄种植长廊2座,鱼塘3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33座;哈特兔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标准化羊圈1个,波尔山羊和绒山羊存栏510只。同时,该村正在筹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规划建设恐龙化石博物馆和秦长城遗址博物馆、水上乐园等项目,形成集“特色产品、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0元增长到17800元,在共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