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基层党建  > 正文
榆阳区:“四个贯穿”学史力行办实事
时间:2021-11-15来源:榆林党建网作者:杨磊点击次数:293
[ 文字放大文字缩小 ]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榆林市榆阳区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紧扣“四个贯穿”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抓理论促提升。坚持理论武装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学懂上抓深化,弄通上抓消化,做实上抓转化,厚植“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思想基础。榆阳区委常委班子带头,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四本指定教材及重要参考材料,引导党员干部悟原理、求本源,切实把思想发动好,把基础打牢固。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前往井冈山、遵义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举办专题培训,用好区域内红色资源,开展“重走转战陕北路”活动,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接受思想洗礼、增强党性修养。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开展榆阳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活动,深入基层宣讲78场次,覆盖8000人次。充分发挥区属媒体平台的学习宣传优势,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百炼成钢”等专栏,强化线上线下同步推送引导,不断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抓调研解难题。坚持把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作为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前提,制定专项方案细化了13项办实事重点任务和5项活动安排,确保实践活动抓准抓实。围绕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区级层面举办了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高校专家智库、各地商界精英、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探讨科学发展路径,共商榆阳发展大计。区级部门单位、乡镇、街道紧扣实际,广泛深入听取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为解决群众难事急事想办法、谋出路。全体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全面建立了“察民情、访民意”工作台账。在广泛听取意见、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全区分两批梳理出生态、文化、破解难题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17个方面975个实施项目。

坚持把盯紧落实贯穿始终抓措施强推动。一是实行项目管理。落实“一单一表三台账”项目管理推进措施,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逐一明确责任单位、量化指标措施、限定完成时限、跟进督查指导,每月上报项目完成进度,盯紧盯住推动落实。二是强化协调推进。结合区政务服务、12345热线受理群众反映情况等,统筹“线上+线下”集中受理诉求模式,盯紧各部门单位受理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推诿扯皮、久拖不办等堵点、难点问题,建立“疑难问题彻底办”工作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三是加强公开公示。对确定的项目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发挥各类媒体、区长信箱、百姓问政等舆论平台监督作用,全程跟进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各项办实事任务圆满完成。目前,全区梳理出975项实施项目,已完成682项,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把为民情怀贯穿始终抓落实办实事。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全区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着力破解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急难愁盼”问题。全区实施校建项目12个,新增学位7000个,大班额比例从36.59%降至18.88%,全面推行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为学生家长减负。新建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升级改造1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治理,建成投运榆林自然环境教育中心。举办中国县域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百人论坛暨黄河几字弯矿区生态修复与治理研讨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拍摄红色战争剧情电影《一件棉袄》、编排上演大型陕北地方戏《沙海春秋》,提升改造建设“榆阳书屋”27个,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基础。整合区级教育师资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大学教学资源,建成赵家峁乡村振兴学院。统筹推进集成创新现代化治理,全面推开城市“七联”、乡村“七制”治理模式。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出台25项便民惠民利民长效举措,全区“我为群众办实事”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