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发导航_共产党员网
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欢迎访问榆林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故事 >> 正文
清涧与红军东征
来源:榆林日报发表时间:2020-03-16 09:13点击量:282

res04_attpic_brief.jpg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红军决定东征。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把国内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结合起来的成功实践。毛泽东把东征大本营放在清涧县东区,中共中央曾在袁家沟村宿营半个多月。

就在这里,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雄视千古、憧憬未来”的《沁园春·雪》,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发布了东征抗日作战命令,签署了《东征宣言》,1936年3月1日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公布于众。红军东征拉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清涧袁家沟因东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小山村被人们誉为“传奇村”,清涧县被人们誉为“传奇县”。

为什么要把东征大本营放在清涧?清涧县是西北建立党、团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共清涧县组织,在陕北特委领导下,带领热血沸腾的民众,创建陕北工农武装、创建和发展陕北红军,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创建苏维埃政权,巩固、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用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迎接党中央、中央红军到陕北,并竭尽全力支援红军东征。

清涧四面环山,梁峁起伏,河谷深切,山大沟深,无定河像游龙般穿境而过,它的东面是黄河,秦晋大峡谷里有许多状况良好的渡口,部队隐藏、防空条件极好,适合开展游击战争。

这里从北向南有一百多里曲折的黄河西岸线和十几处渡口的地理优势,与山西晋西吕梁地区的柳林、石楼、中阳等县隔河相望,红军行动上有险山深沟可伏重兵,强渡黄河时中央红军出奇制胜,回旋余地大。同时,红军短时间内可以控制晋西黄河东岸的广大地区,部队进则可直指华北抗日前线,退则可消失在深山沟壑。正像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陕北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群众条件好,地理条件好,是闹革命的好地方……

1936年2月3日,毛泽东率领东征总部机关,从延长向清涧进发。他身穿青色棉布大衣,拄着一根树棍,走在队伍前面,马夫牵着一匹枣红马,士兵抬着竹轿,跟在后面。在一个小山沟休息时,毛泽东召集随行秘书、机要人员、警卫班和电台工作人员开会,他说:“今天我向你们讲两件事。第一,要求大家对这次军事行动,注意保密,不要说我们是中央红军,也不要说我是毛泽东,我们是去山西做买卖;第二,大家要搞好群众关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多了解群众情况,多向群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月3日,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致电周恩来、秦邦宪、邓发联名发电:“河冰全解,我军决定从上游过河,主要作战方向仍在东边。”“请周速布置清涧封锁,免走漏消息。”

同日,毛泽东同彭德怀电告林彪、聂荣臻、左权、徐海东、程子华并报周恩来:“我们率电台出发侦察,左即率侦察人员去黄河以西,延长、延川城以东之中间道路,隐蔽向老娃关以北之马花坪跟进侦察。”

途经延川县王家圪凸、后段家河等地,于2月4日(农历正月十二日)傍晚来到清涧县下二十里铺镇双庙河村。毛泽东在这里居住了一晚。毛泽东住的窑洞,原是陈家杰家的,现在是李全书家的。这是一个大小共12孔窑洞的院子,坐西北向东南,地处两山之角,光线充足,便于防空,主席住右边第一个大窑洞,靠窑洞的右边有一个防空洞,可以直通半山腰。

2月5日(农历正月十三日),毛泽东早上从双庙河出发,翻山越岭,经李家山、后张家河、玉家河从川口过无定河经后坪里,行程36公里,下午到达高杰村镇袁家沟。东征红军总部机关也先后到达这里。

袁家沟东距黄河西岸约15公里,地处两山之间的沟道深处,溪流两侧山势险要,丘陵纵横,羊肠小道四通八达,便于防空和隐蔽,是一个盘龙卧虎的好地方。袁家沟在1927年下半年就建立起中共支部,1934年进行了土地革命,1936年党、团力量不断壮大,很多有志青年参加了革命,贫农会公开活动,群众基础很好。

毛泽东到了袁家沟后,住在白玉才家的窑洞。这是一个坐东向西,有5孔窑洞的院子,毛泽东住在中间窑洞,两边住的是跟随毛泽东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沟道对岸是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总指挥部机关住地,并设有电台一部,电台长是曹丹辉。

毛泽东到达袁家沟村的当晚,下起一场大雪,把整个路面都覆盖了。2月7日,为了查看东渡黄河的地形,毛泽东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来到了距离袁家沟10公里、毗邻黄河的高家塬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90多岁的袁家沟老党员白云富老人回忆说:“小山村里大多数人不知道来的是党中央毛泽东,当时人们都觉得很神秘,看见门口站着警卫员,谁也不敢靠近,肯定是个大官。当时并不知道是毛泽东,就是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见过毛泽东。一个是当时的窑主白玉才,另外便是当时的贫农会主任和村支书白发云。”

在袁家沟,毛泽东用白玉才老汉家的一个小书桌放在炕上办公写字。晚上点着白蜡,通夜为中国革命操劳。现在这个小书桌还有一个蜡烧的痕迹。毛泽东东征离开后,白老汉非常珍惜这个书桌,他八十多岁临终时留下遗言说:“这书桌上有毛泽东办公时蜡烧的印记,诞生了神来之笔《沁园春·雪》,娃们可要记住,咱毛泽东为穷人操心费力,不分昼夜啊!”这张小书桌作为白家的传家宝保存了下来,如今陈设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

在东征前期准备阶段,清涧东区的老百姓为保护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安全,严格保守军事秘密。就连防止部队夜间行动引起狗叫,惊动敌人的事都得到妥善而谨慎的处理。为保证部队训练、休息,村村腾窑并户,家家拿出年茶饭招待子弟兵。红军东渡出发了,他们也忘不了给战士们衣兜里装满大红枣,以便当饭充饥。

在整个东征期间,清涧船工坚守战斗岗位,保证了黄河所有渡口的安全通畅,圆满完成了运送物资、弹药、伤病员的任务。在东征部队回师西渡时,清涧船工随船南下,和延川县的船工们一起,接回了胜利归来的东征部队和所有辎重。

在渡河战斗中,船工和红军战士一起奋力搏击在冰凌密布、飞弹如雨的黄河上,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征战役打响后,清涧沿黄设立了兵站和战地医院,其中,双庙河村伤员救护站,家家都是病房,每个土炕成为病床,老百姓为抢救、运送伤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红军东征,清涧党与团县委领导下的党团员和人民,尽了极好的职责,保证红军东去西返的一切供应和安全。

东征胜利的意义,毛泽东在1936年5月14日至15日于延川县大相寺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高度概括,毛泽东指出:这次东征打了胜仗,消灭晋军、国民党军7个团,俘敌4000余人,唤起了民众(在山西二十余县宣传组织了群众,壮大了抗日力量),扩大了红军(扩红8000余人),筹备了抗日经费,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

红军东征历时75天。从战役的决策、准备、发起到战争的指挥,毛泽东都亲临战地组织实施,创造了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东征是中共历史、军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东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及陕甘苏区在发展中得到巩固。

中央红军东征选择清涧人民,清涧人民也对东征作出巨大历史性贡献,人们将一代一代地从中央红军东征在清涧的传奇经历中吸取勇气、智慧、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