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发导航_共产党员网
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欢迎访问榆林党建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故事 >> 正文
这个米脂人,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朱德赞其“爱国典范”,毛泽东亲笔题词
来源:榆林党史发表时间:2019-05-14 14:48点击量:383

1557816527864075870.jpg

这是一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是一块干旱贫瘠的土地。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上世纪前半叶,这里成了红都,革命圣地。这片土地出产的小米和红枣,就在这片圣人布道偏漏之处,也产生了一个智者,一个勇者,一个预言家,一个圣人。

1557816560043020610.jpg


李鼎铭是陕西米脂桃镇桃花峁村人,字丰功,生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9月28日,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在精通史籍、擅长文墨的舅父杜良奎家读书。少年时期,勤奋攻读经史,兼学中医,打下了国文、史地和医学知识的坚实功底。1903年,22岁的李鼎铭赴绥德府应试,被取为廪生。1904年回到家乡桃花峁村办私塾。1910年~1911年,绥德开办了中学堂,曾受邀前去任教。


一、接受进步思想


1914年~1916年,他在担任米脂县米东区区长时,利用临水寺庙开办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并兼任校长。由于政绩斐然,民众送他一块“造福桑梓”的金字匾额。


在米脂县城开“常春医馆”,坐堂行医,又有人送他“济世神医”的匾额。


1917年,米脂县著名的文化人杜斌丞先生由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史地部毕业,回到家乡榆林中学任教,次年出任该校校长。聘请了思想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李鼎铭出任国文、史地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他编纂了一部研究汉、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承、沿革兴衰、嬗变发展的史书《蒙古历史教科书》一书。至今仍是很有学术价值的教科书。


辞去榆林中学的教职后,他回到米脂的老家,搞小学教育实践,在桃镇创办了一所国民高等小学,自任校长。由于教学有方,吸引力大增,周边县区学生慕名而来,学生一度达300余人,中共陕北革命根据地一些领导人如高岗等,就曾在此校就读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李鼎铭的二儿子李力果在榆林中学读书,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了革命运动。李力果经常向追求新知识的父亲讲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找了几本社会主义书籍,边读边思考、比较,终于知道社会主义乃是天公地道的主义,是真理,年轻人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甚至不惜献身,那不是胡闹而是大智大勇,便由开始不同意、不支持儿子进行革命活动,进而转为倾向社会主义。


二、投身革命事业


1931年,李力果在北平从事革命活动时被国民党逮捕,李鼎铭给狱中的儿子寄出长信,鼓励儿子“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建人所不能建之功”,勉励其子坚定意志,在“困苦艰难中磨炼精神”,增长志气启发知识,支持儿子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奋斗。此后,李鼎铭开始接近共产党,愿意为共产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曾于1934年,掩护和救治过数名身负重伤或患重疾的陕北红军游击队队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敬佩八路军是天下少有的军队,是抗日最坚决的军队,认为共产党做事得人心,称赞共产党领导人是有治国本领的人。


1940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民众普选中,李鼎铭以资深的开明人士身份先后当选为米脂县参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1941年10月21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二届一次会议上,李鼎铭先生针对这次参议会主要议题:如何克服陕甘宁边区所面临的财政经济上的困难,如何克服抗日民主政府中存在机构臃肿、人事繁杂现象和如何坚持长期抗战等问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根据自己在此之前深入到米脂、绥德和延安周边各地进行的实地调查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主动跟姬伯雄、马济川、安文钦等11位参议员商量、酝酿,提出了“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残废等现象。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的精兵简政提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十分重视李鼎铭这一提案。毛泽东将提案的内容逐字逐句地抄在笔记本上,同时还加了一段批语:


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当时这个提案可称得是边区政府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在1941年11月15日参议会选举边区政府组成人员的会议上,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他把全部家产都献给了边区政府,一心一意参与政府工作。在历届边区参议会上,李鼎铭均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直至辞世。


三、鞠躬尽瘁


1943年,李鼎铭以他的参政智慧与理论水平,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古代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写成了一部《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与民族传统概念》书稿,用唯物、辩证、群众的观点,发掘了我国古代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他坚定地认为,“中国古代的这种唯物哲学体系与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一脉相通和血肉相关的”“发掘整理并发扬中国古代真正哲学与民族传统的责任,应当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唯物论家和社会主义者的责任,即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他主张使马列主义中国化,指出:


使马列主义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而得到真正实现。“中国之所以腐败,都同科学不发达有关。所以今天我们要接受外国的东西,必须把外国数百年来科学的结晶接受过来,中国才有前途。 


李鼎铭先生这部力作,对今天所有坚持中国特色的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有价值的好书。


1944年4月至11月,李鼎铭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历时半年多。这是先生在一生中担任的最高领导职务。当时,林伯渠主席赴西安、重庆谈判,先生以例担任代主席。此期间,有中外记者参观团、美军观察组先后到达延安,李鼎铭代表边区政府予以接待和访谈。外国记者和美军观察组均有记载和介绍。如美军观察组的谢伟思,就多有记述(见"在中国失掉的机会"一书)。


中共元老谢觉哉在1945年11月写的《赴李鼎铭生日宴》一诗中的两句“乐山乐水清如此,名相名医道自尊。”  给予李先生高度评价。


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上班期间,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他曾用四副中药给毛主席治好了风湿性关节炎。他还经常给周恩来、朱德、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王稼祥等中央领导诊治疾病。


关于中西医的争论问题,李鼎铭先生认为:“中西各有长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求得进步。”将数十年积累的行医经验,以及全部医学良方都贡献出来,并敦请中医世家公开秘方,由政府汇集付印,分发各地采用,使祖传秘方为广大群众服务。在毛泽东支持下,将在国统区铜川工作的儿子李振三及其妻儿接到了延安,继承李家中医,了结了李鼎铭一大心愿。


在毛泽东的支持和号召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中医保健社等医疗组织,并且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


1947年初春,国民党动用20万兵力重点进攻延安,3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出延安,开始转战陕北。李鼎铭先生虽年迈体弱,但仍与群众同甘共苦,随边区政府跋山涉水,辗转迁移。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他极表赞同,说:


共产党发动群众彻底平分土地,审查干部和党员,这两项政策伟大极了。有了这两项政策,它将保证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必然成功。


10月,边区政府转移到绥德县义合镇办公。12月11日上午六时,德高望重的李鼎铭先生因突发脑溢血症,不幸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朱德为他题写了“爱国典范”四个大字。


中共中央西北局为他题写的挽词是:志成谋国与本党合作无间,民主参政襄边区建设有功。


中共中央挽词: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作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


毛泽东的挽词:李鼎铭先生与其他和李先生一样的开明绅士,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独裁,赞助人民革命战争,同情消灭制度,实现土地改革的真正爱国的民主的开明绅士,无论在过去与现在都是中国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份子。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哀悼之意。


四、名垂青史


李鼎铭陵园和故居位于米脂县城东20公里桃镇镇桃镇村,占地40亩,建筑面积305.5平方米。故居于1926年由李鼎铭先生亲自选址设计监修文化底蕴深厚。故居内陈设先生用过的办公桌椅、生平事迹照片、“造福桑梓”巨匾及彭真委员长题写的故居牌匾。


陵园于1958年11月国家内务部报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特批,由陕西人民委员会负责拨款,修建陵园、移棺安葬、立碑纪念。1959年春动工兴建,1960年秋竣工。


1960年12月11日,在李鼎铭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举行了安葬仪式,毛泽东、周恩来以及省区县各界送了花圈。陵园将陕北传统的坟墓建筑文化和现在陵园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设计奇巧,工艺精湛,主题突出,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003年9月,陵园和故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榆林市委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陕西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李鼎铭研究会”,先后在延安、米脂、西安召开专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对先生一生的思想进行研究,并出版《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李鼎铭哲学思想研究》。


2005年11月,李泽民创作,三秦出版社出版了《李鼎铭先生》一书,全面记录了爱国典范李鼎铭先生一生的光辉事迹,体现了其伟大的爱国精神。


爱国典范永远名垂青史!(编辑/霍琴 责编/杨磊)